- 2022 | 2022年第一资源品牌合作计划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
![]() |
|||||
2012-7-30 |
![]() ![]() |
浏览量: | |||
![]() |
“双转移”战略号角吹响后,梅州企业“强华模式”的故事,演绎了两出戏:一出“转型与尴尬”,一出“对接与破解”,戏的主角是技能人才。
1984年,扎根梅州的广东强华汽车印刷发电机有限公司在与广汽集团(601238,股吧)合作前,只是一家名声不大的粤东民企。“双转移”战略实施后,强华与广汽接触后随即“热恋”。之后,双方“联姻”强华出技术、广汽出资金,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兴建“梅州强华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打造汽车发电机生产龙头企业。
这一“桥段”可谓精彩。然而现实的尴尬是,梅州本土的汽车技术工人供给严重不匹配,而广州的技术人才即使多付一倍的薪酬也不愿意“孔雀粤东飞”。
破解这一难题的,又是一出好戏。梅州市技师学院及时为强华输送技术人才,并进行校企双制培训人才,开设强华冠名班,并在工业园设立分校,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强华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
“强华模式”故事折射出了双转移的一个重点问题:产业转移不是简单地搬家,一方面要企业转移,一方面人才也要转移。
在广东的多个产业转移园区,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入驻和企业传统产业自身的升级,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能人才成为最大的缺口。这成为制约“双转移”和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
上哪里找人?找什么样的人?是广东在解决“双转移”困境中必须要破解的问题。
通过借鉴学习德国“双元制”,广东技工院校开始尝试“校企双制”引入产业园区,力图通过市场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缓解企业“招工难”和“稳工难”,为转型升级注入稳定持续的智力之源。
广东技工院校开创出能破解技能人才培养困境、具有广东特色和市场特征的创新模式。
南方日报记者 邓圣耀
策划统筹 陈韩晖
探因
校企双制模式推进遭遇尴尬
“对于我们这样的国企而言,钣焊专业人才非常稀缺,我们尤其渴望通过对接,稳住这方面的技能人才。”广东新侨钢结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小鹏说。校园对接产业园模式推进之前,许多企业曾对此满怀期待。
人社厅的搭台风风火火。去年10月校园对接产业园拉开大幕,目前全省21个市的人社局和82所技工院校与各产业转移工业园的262家企业,已达成对接合作意向1880项。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肖志恒在讲话中均强调,开展技工院校校园对接产业园,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学校跳“独舞”的封闭办学为校企跳“双人舞”的双元办学。校园与产业园从“相看两不厌”递进至“往来情更甘”。
一方面是企业的需求呼唤,一方面是技校人才的稳定供给,何况还有人社厅在其中铺路搭桥。这样的对接理应水到渠成,但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的对接合作面临尴尬。
肇庆高新区人社局副局长梁城直言,目前大旺产业园与9所技校有对接,对接的企业只有几家,对接情况并不乐观。主要原因还是企业意向和学校期望值的错位。
“我们公司和园区人社局在对接上作了很大努力,但这是两情相悦的"恋爱",无法单纯靠单方意愿决定。”广东肇庆爱龙威机电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吴红立说,目前企业岗位大部分还是普工,因此对接来的学生不愿意做下去。
一些企业不愿意出钱,担心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别处,则是产业园对接校企合作最大的阻碍。
与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合作的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培训经理夏晋认为,这需要有一定社会责任的大企业才会积极去做这件事。“企业要树立培养人才,不光是为自己培养人才,同时也是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才能把校企对接真正做好。”
而企业也对于学校教育有诸多不满,不少企业认为学校教育远远赶不上企业的实际操作需求。学校的设备落后企业几个等级,导致学生技能水平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这是众多企业反映的最大问题。
此外,教育观念的错位也是企业的一大困惑。“我常跟学校的老师交流,我希望他们在培养人才上多注重实际能力,同时在择业观上也要引导学生。”肇庆市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顺生认为,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对接是多方面的,不简单是人员的输送这么简单,这需要了解和沟通,需要在教育上共同探讨,不可能一步到位。
现象
产业园技能人才缺口严重
“技工院校开展校园对接产业园是破解我省产业转移园区人力资源问题、助推我省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实施"双转移"战略的一个重要平台。”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技工教育管理处处长刘正让说。
肇庆匹思通机械有限公司在2008年后开始转型升级。经过几年设备数字化的改造,企业对员工的需求由以前绝大多数是普工变成2/3是技工,“人才缺口相当大”,总经理助理刘文涛说。
在全省36个产业园中,这一呼声愈演愈烈。
东莞(韶关)产业转移工业园新需求用工3万人,仅比亚迪(002594,股吧)(汽车)公司就需要4000名技能人才;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每年新需求用工近1.8万人;河源省级产业转移园区有7个,是全省产业转移园最多的市和省产业转移的重点区域,目前河源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企业用工计划的50%以上,而企业实际招录各类技工人才的比重只有20%以上,技工人才缺口在3万人以上,未来5年,河源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12万人以上。
招工难成为企业最大的困境,而这背后的稳工难更让一切雪上加霜。
广东肇庆爱龙威机电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吴红立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去年该公司陷入全年用工荒,招了1400多人,最后走的也将近1400多人。在大旺产业园,园区企业员工流失率高达40%。为此,一些企业不得不靠质量保障差的外包来做,对生产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探索
广东技校尝试对接产业园
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与欧司朗(中国)照明有限公司的校企双制合作已持续17年。这一马拉松式的对接合作,已然成为学校的一大品牌。
1995年9月,欧司朗与学校合作办学的“光源班”正式成立,专业为机电一体化,方向为装配钳工,2010年9月增加电工方向专业班。至今,校企双制合作已为企业输送了500多名技术工人,有不少人已晋升为欧司朗管理层。
毕业于2004年的邓伟兰,从底层技工到TPM主管(全员生产管理),仅用7年时间。邓伟兰说,当初选择技校,是一种“无法选择的选择”。“现在父母挺为我骄傲的,包括上了大学的初中同学,都挺羡慕我的,他们现在都没我混得好。”
校企双制教育模式,已被证明为解决企业招工难、稳工难的最好模式,一些地方开始运用到产业园的对接上,并取得成果。
在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肇庆市宝信金属实业有限公司与技工院校合作,成立“宝信”班;
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分别与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的3家企业达成共建人才培训基地、联合培养“校企双制”班学生的协议;
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与深圳罗湖(河源源城)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河源航嘉实业有限公司通过“校企双制”合作方式,定向培养“电子电工与制冷”专业200人;
深圳技师学院根据地方产业布局,与水贝珠宝产业园合作,围绕深圳珠宝产业链,培养珠宝首饰创意设计、生产制作、销售采购、检测鉴定方面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肇庆匹思通机械有限公司,去年通过与肇庆技师学院建立实际基地招来了四五十名技校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好,学习能力强,短短一年时间,这些学生中不少人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如何添加“第一资源”微信公众平台?
1、二维码扫描:可在手机上登录微信选择“添加朋友”=》扫一扫,将摄像头对准二维码图片约2~3秒、即可识别并加载微信的基本资料,添加好友;
2、按号码查找:通过输入“微信公众账号/微信号”查找添加好友;
微信公众账号:第一资源
微信号:tophr-China